論學 On Learning, Education, and Scholarship

On the learning, education, and scholarship, especially in the Chinese speaking communities in the last two centuries. Sometimes I extend to the last two to three millenniums and the English speaking or Japanese speaking communities.

Name:
Location: Seattle,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An honest man is always a child. Wisdom begins in wonder. We are what we repeatedly do. Excellent, then, is a habit. ----Socrates (469-399 BCE)

8/26/2005

關於毓老的報導和消息


以下三篇是出自高師大經學研究所 的 留言版, 裡面有一些有趣的討論.

一代經學大師 -----愛新覺羅‧毓鋆有關報導之一

長白又一村 / 愛新覺羅‧毓鋆

一九零四年生
設民間私塾
傳授中國古代經典

臺灣大學附近一間尋常公寓,取名「天德黌舍」又稱「奉元書院」。 在這裡,無數嚮往中國古代經典的年輕心靈,得到滋養與帶領。 二十六年來,時代環境變動不居。當年曾出入「天德黌舍」的大學生,走進各行各業,體現各自不同的領悟與應用。

私塾之主人愛新覺羅‧毓鋆 (學生都敬稱為毓老), 卻仍以九三歲的高齡, ──擎起傳承中國文化的重擔。從滿清宮廷走入台北民間,毓老用他的生命經驗,沉澱出歷史的智慧。他在清宮和滿洲國的前半生,就是一部中國政治史。私塾的匾額 ──「長白又一村」, 揭示了他後半生轉入學術的決心。

毓老的學問與康有為、梁啟超、王國維一脈相承,講學不僅僅是詮釋理論,而且更注重實用。講「四書」及「五經」重知識分子的本分;教法家、管子、商君書等,強調政治改革、典章制度。

毓老衷心希望能培養出治國的人才」,學生蔣勳深深感到毓老 「振衰起弊」的用心。毓老不著書立說,也不喜別人高談闊論,學生們的深刻記憶,拼湊出一位以個體生命活出中國文化精髓的 「大」人。一位追隨毓老多年的大學歷史系教授就認為,沒有人能真正了解毓老,但可以確定的是──「別人都將中國文化當成 研究的對象,但是老師自己就是中國文化。」

《天下雜誌》第200期 1998年1月1日




佳慧 2004/05/18 14:01

本次座談會眾所矚目的焦點是愛新覺羅.毓鋆先生 。我在學時曾聽黃忠天老師說有一位滿清皇族的遺老是我們的太老師。愛新覺羅.毓鋆先生,世稱 毓老,為當代國學大師,與錢穆先生伯仲之間。由於他的特殊身分,所以來台後一直是隱姓埋名、深居簡出,唯致力於傳承中華文化、固有國學,不遺餘力。台灣大學附近有一個「天德黌舍」,就是太老師講學的地方。老師說他在政大讀書時,利用課餘時間,在一個私人書院求學,那就是太老師的黌舍。以前讀書時,常聽到老師提起太老師如何如何, 私心嚮往這種數十年如一日的尊師重道、桃李孺慕。年輕一代學者身上是不容易看到這種敦厚風采的。




有關一代經學大師 ---愛新覺羅 毓鋆 報導之四  

大陸網站───中國報導 2004.5.30(?)

海內外興起兒童經典誦讀熱潮   

主持人:趙俐婷 責任編輯:李德瓊 導播:滕雙雙   

主持人: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中國報道》。前不久,全國首家國學館在北京一建立便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報名熱潮,最近幾天開營的首屆海峽兩岸少兒國學夏令營活動,又吸引了海峽兩岸兒童的興趣,這次活動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國學聖地實地考察和國學經典交流的極好機會,讓孩子們在人之初就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目前這項活動已經成為海內外廣泛開展兒童經典誦讀工程的一種新的推廣形式。就繼承國學的目的和意義我們還將在演播室採訪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清華大學教授錢遜先生和北京大學哲學系張祥龍先生,首先請看記者的相關報道。 ............

張:我覺得兩岸的這種溝通和聯繫實際上從文化角度來講一直就存在的,但是由於可能是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擾,地理上的差異還有意識形態上的不同或對立,掩蓋了這種聯繫,我覺得只要我們真心真意地從雙方都是來從事於文化復興的這種活動,這種聯繫它一定會得到加強的,一個是這次夏令營非常好,台灣的孩子跟我們的孩子同臺來演出也好,或者他們一起來背誦經典,非常感人,背誦得真是同根同種,真是我們的共根,一點都有不假,

另外我個人有一個人生經歷也有一個跟這有關係的,因為我在美國留學的時候,我的一個讀博士的同學就是台灣來的,臺大哲學系畢業,我去得晚,我去了以後就聽說有一個能夠說漢語的同學,我就去找他問系上的情況,初見之下我就感覺到他跟我好像很不一樣,我自慚形穢,他是非常有教養,對人彬彬有禮,不但彬彬有禮,而且待人非常真誠,說話非常得體,非常熱心地來為我介紹係裏的情況和很多的學校情況,所以從那以後我們就成了好朋友,我當時就猜他是不是受過傳統教育,這有點像一個儒者給我感覺,雖然年紀不大,但是後來確實是這麼回事,他是在臺大學習的時候,他跟一個我們中國的一個真實的儒者,是愛新覺羅家庭的一個 遺老,在台灣,叫 - - 毓 鋆,在他上學的期間,在課餘時間,拜這個老師為師,學了好幾年的四書五經,所以他才能有那種氣象,我們叫儒者氣象,後來我們成了很好的朋友,後來這個同學他回台灣新竹清華大學,現在也在那任教,我們感到我們之間的友誼很重要的一個維繫就是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共同的這種熱愛,雖然他搞的分析哲學,我們搞的方面不一樣,我搞東西方哲學比較,我深信這一點,就是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之間確實水乳交融,可是要談到別的很多問題,那確實疙疙瘩瘩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張祥龍先生說的這位可能是新竹清華大學哲學所的趙先生.




這是一則去年的消息.

高雄師範大學九十二學年度第八次行政會議紀錄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五月十二日下午二時

九、經學研究所黃所長忠天:

(四)本所於 93年5月14日(週五)假文學大樓小型劇場舉辦「經學研究所成立茶會暨學術專題演講座談會」活動,除邀請傳統儒家愛新覺羅毓鋆先生(光緒三十年出生)、當代新儒家曾昭旭教授,暨學界、民間經典研究與推廣人士參與演講與座談外,另廣邀本校師生及社會賢達約二00人參加盛會。




這一篇節錄自天下雜誌第327期 2005.07.15 編輯部的刊頭介紹, 是我所能找到最近的消息.

不一樣的夏天

二○○五年,夏天的傍晚,在觀音山的對岸,在淡水河出海口旁,在落日的彩霞裡,在胡德夫、紀曉君嘹亮的歌聲中,一萬多人聚集在淡水漁人碼頭,共同開啟了「微笑台灣,再訪三一九鄉」的運動。......

參與啟動音樂會的,除了......更有高齡一○一歲的國學大師愛新覺羅毓鋆。他並寫一幅字,「微笑,揚善之端」,送給三一九鄉友。

遠在世界另一端,有三五○萬英國人,在手臂上繫起白絲帶,向在格倫伊格爾斯開會的世界最有權勢的八國領袖,發出呼聲,要「讓貧窮成為歷史」。來自世界各地的聲音終於讓G8領袖聽到,他們終於感到,富國不能再坐視非洲人民深陷貧病困境,而同意取消十八個國家的外債。......

1 Comments: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讀此報導 內心感動
淚水充滿了我的雙眼
--- 感謝上天 吾師仍健朗
亦以一微笑
回報此篇報導
並轉寄同時期的同學們

Sat Jul 26, 09:40:00 AM PDT  

Post a Comment

<< Home

The WeatherPix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