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
人道,孩子是上天的恩賜,誠然。
學說話是個很有意思的過程,不同的人會用不同的方式回應孩子對字詞的疑問。自小喜歡問為什麼的我,其實也常用反問或舉例的方式回應他人的詢問。但是面對自己的孩子,不清楚是不是想要試著做到自己小時候希望其他人做到的,就不大習慣用這種方式,多半希望自己可以給點比較正面的答案。這,不大容易。
很久以前學德語的時候,老師說過一些德語和中文近似,和英語反而較遠的例子。像是構詞的原則,德語也是可以詞跟詞相加造出新詞。還有德語也有認識和知道(曉得)的區別,不像英語都用同一個 know。
將近十年前錢老師過世時,第一次深切體會到之前對他認識的有限和片面。縱令場合包括教室、研究室、寓所、和打電話,然而在我面前的身份都是老師。過世之後,聽到零零星星其他人眼中認識的他,才真正感受到以前不是不知道的道理,也就是人的多面性。一個人不等於各個角色,也不是所有角色的總和。這和佛家、道家、和 post-structualism, post-modernism 談的可以有點關係。先父過世後,也有類似的感覺,特別是從姑媽和大哥那裡知道了許多以前沒去想過的情境和生命轉折。
對於人的認識如此,對於事物、文章、概念、理論、傳統的詮釋和理解何獨不然?
如何體會、尊重、照顧、回應這種對人、事、物詮釋和認識上的多元性,同時維持自己的航向,是很值得思索和討論的一項議題。
學說話是個很有意思的過程,不同的人會用不同的方式回應孩子對字詞的疑問。自小喜歡問為什麼的我,其實也常用反問或舉例的方式回應他人的詢問。但是面對自己的孩子,不清楚是不是想要試著做到自己小時候希望其他人做到的,就不大習慣用這種方式,多半希望自己可以給點比較正面的答案。這,不大容易。
很久以前學德語的時候,老師說過一些德語和中文近似,和英語反而較遠的例子。像是構詞的原則,德語也是可以詞跟詞相加造出新詞。還有德語也有認識和知道(曉得)的區別,不像英語都用同一個 know。
將近十年前錢老師過世時,第一次深切體會到之前對他認識的有限和片面。縱令場合包括教室、研究室、寓所、和打電話,然而在我面前的身份都是老師。過世之後,聽到零零星星其他人眼中認識的他,才真正感受到以前不是不知道的道理,也就是人的多面性。一個人不等於各個角色,也不是所有角色的總和。這和佛家、道家、和 post-structualism, post-modernism 談的可以有點關係。先父過世後,也有類似的感覺,特別是從姑媽和大哥那裡知道了許多以前沒去想過的情境和生命轉折。
對於人的認識如此,對於事物、文章、概念、理論、傳統的詮釋和理解何獨不然?
如何體會、尊重、照顧、回應這種對人、事、物詮釋和認識上的多元性,同時維持自己的航向,是很值得思索和討論的一項議題。
2 Comments:
想到一部很可愛的法國電影〝蝴蝶〞。裡頭有一個老爺爺和一個小女孩,小女孩好喜歡問布瓜布瓜,後來這部片的主題曲就是小女孩一連串自問自答的布瓜。放給兒子聽應該會很好。
還想到幾米的《布瓜的世界》。
一個人不等於各個角色,也不是所有角色的總和。
是呀...
這也是我一直相信著的事情。
可是每次和別人說,往往只看得見無法理解的表情。
(真是感動呀,唉...)
sevenblue
Post a Comment
<< Home